查看原文
其他

刘浩林 郑辉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维度

刘浩林 郑辉灿 东南学术 2023-06-15


作者简介


刘浩林

郑辉


刘浩林,法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郑辉灿,中共厦门市委党校校刊编辑。


摘  要


  孕育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中的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新时代重拾革命文化有其客观现实性,但对革命文化的内涵理解应该与时俱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党的自我革命是革命文化的应有之义,以人民为中心是革命文化的基本价值向度,艰苦奋斗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核心标识。新时代语境下,革命文化在培植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实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顺利达成,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能等多个维度彰显其时代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革命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群众创建的体现党和人民军队核心价值取向的物质、精神和信息符号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而成的文化新形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于革命文化的研究成果欠缺,对于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充分。笔者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就革命文化的现实语境、时代内涵与价值维度进行系统解读和阐释,认为新时代条件下对革命文化的内涵理解不能囿于传统范式,应该从更为抽象和本质的层面去揭示革命文化的内涵特质。深入解析革命文化的内涵,推进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更好地实现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语境


从广义上革命文化可以理解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为一切国家和进步势力所认同的先进文化存在。从狭义上理解,革命文化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实践进程中所形成的固有文化形态。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理论上脱胎于马克思主义,实践上集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理念、政治行为和观念。革命战争年代革命文化成为实现革命目标的精神武器。在新时代,革命文化依旧是中国共产党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这对于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均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当下语境中,对革命文化的重拾与重温并非偶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重大价值判断和现实选择。

   

(一)建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屏障面临复杂形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国家之间的对立冲突不断加剧,竞争方式和手段也不断升级换代,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日益凸显。尤其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后,西方国家面对中国的崛起在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行动上日益加强对中国的遏制与封杀。当今世界表面虽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但其实暗流汹涌,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尤其复杂激烈。社会变革之下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活跃躁动在所难免。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思想文化阵地的巩固面临更加纷繁复杂和不确定的文化生态。未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对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选择性无视而横加责难,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英雄人物恶意诋毁或污名化等现象依然存在。更有甚者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及其制度体系极尽溢美之词,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弥漫性渗透。以上情势对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文化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危害极大。若不加以重视,党和国家的事业将面临重大风险。

   

基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情势,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文化安全始终极力强调、高度重视。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正向价值。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在各种思潮和文化相互碰撞、激荡的情势下,重温革命文化,抵制和对抗错误思潮,与威胁国家安全的一切势力作坚决彻底的斗争,显得尤为重要。

   

(二)基于建设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自觉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各方面工作高质量发展,至为重要的是必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而确保党的建设质量很大程度体现在党的本质属性的有效保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清除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坚决割除一切滋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坚决防范一切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也强调:“只要我们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百年大党且已执政70余年。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性质如何体现,党的生机和活力如何保持,党的人民性和先进性如何巩固,都是事关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回顾历史,百年来共产党人正是在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制度立党,以及牢牢抓住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根主线的根本遵循下,实现了自身由小到大、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革命性转变。从抓好思想理论上着眼,在保持本质属性上发力,于恪守党的初心使命上立足,最大限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不断走向胜利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

   

站在历史新方位,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更深的认识,他着重强调:“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新形势下,党如果做不到自我警醒,做不到以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与不良风气作斗争,党的事业将陷入危险境地。

   

熔铸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年代的革命文化,历史、全面、多维度地体现和诠释了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凝结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因此,能够被直接开发利用以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尤其对于党性党风党纪的保持和教育作用极其明显。因此全党要充分利用革命文化的优质资源,持续推动党内的自我革命,才能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才能始终有正确的思想、敏捷的判断、果断的行动。

   

(三)基于培育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考量

   

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接力奋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指出:“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要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要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革命文化作为一种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的重要资源,内在蕴涵了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资政育人的资源库,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更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素材。革命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包含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之外,还包含存留在浸透着烈士鲜血红土地上的遗迹遗址和历史文物。它们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包括怎样做人、做事和做官,还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等等。革命文化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脱离低级趣味,从不哗众取宠,正气凛然,激情洋溢,积极、健康、纯净、朴实,无论形势如何发展,无论条件如何改变,它们对于接受教育的社会群体而言,始终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实现自身人身价值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进行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藏”。

   

正是认识到革命文化在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论述既是认识论,兼及方法论,把对革命文化的实践运用上升到培养什么样的时代新人的新高度。为此新时代必须积极探索新途径、采取新方法,努力突出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彰显民族性,把握规律性,强调全民性,切实把革命文化和国民教育融合在一起,在铸魂育人中实现革命文化的潜在价值。


   

新时代语境下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内涵意蕴


探讨革命文化的内涵,首先须明确“革命”概念的基本语义。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话语描述有三个基本观点:其一,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其二,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其三,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范畴的经典论述,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主要运用政治革命和阶级斗争理论来诠释和解读革命文化的基本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将革命文化与打土豪、分田地、武装斗争、政权建设、群众运动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将与以上范畴相联系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当成是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为此,造成革命文化在和平建设时期的传承发展面临一些障碍。跳出以上对于革命文化的狭义理解,从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看,革命文化其实还包括社会革命实践所形成的一切物质、精神、制度和信息文化等内容。新时代条件下仍然狭隘地将革命文化局限于政治革命和阶级斗争的话语表达是不合适的,而应该从本质出发,抽象出革命文化的普适性内涵,从而促进革命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现代性转换,解决革命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对接与兼容问题。

   

(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它的与时俱进性。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代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而得到的基本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产生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所证明的科学正确的理论结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精髓、方法原则应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实践中,面对新形势,总结新经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深化完善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始终长盛不衰。

   

革命文化的孕育形成、存在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更是不可分割。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登上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舞台,经中国革命先驱们的宣传推介,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革命方向,提出了实践要求,成为革命文化生长的逻辑起点。此后革命文化又深植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土壤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的文化结晶。革命文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产物,其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最为完备系统和丰富成熟的思想理论形态,而革命文化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生发的包括了思想理论成果在内的所有物质、精神、制度和器物层面的成果总称。如此,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成为现实的感性的具体的革命文化的思想灵魂和核心精髓。革命文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路径基本一致,但内容不尽相同,且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作用地位也有所差异。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实践遵循,革命文化则是推动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伟大事业的精神武器和发展动力。

   

(二)党的自我革命是革命文化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以上论断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创新成果。党的自我革命,形式上是自己革自己的命,本质上是重塑自身的现代性。进行自我革命,能够改善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地位。党的自我革命的现实性,一方面源于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攻坚克难的需要。改革一定意义上也是一场革命,无论是思想观念的更新还是利益藩篱的突破,都要求改革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强大的自我革命精神;另一方面其现实性也源于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党的自我监督问题的需要。长期一党执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为此,必须解决好党的自我监督问题。自我革命是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自我反思和自我纠正的根本路径,唯有如此,才能够回答好“窑洞之问”,解决好新时代的盛衰周期率问题。

   

党的自我革命极具针对性和现实性,但党的自我革命的精神勇气和历史自觉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历经无数艰难曲折锻造而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征途,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史,也是一部激浊扬清的自我革命史。党的自我革命寓于社会革命之中,社会革命蕴含了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诉求。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生长脱离不开社会革命的整体文化生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政治底色,革命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的外化与呈现。革命文化包含了自我革命的精神,自我革命也不断推动了革命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革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是其政党伦理的核心标识,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政治本色。事实上,坚持人民至上反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而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马克思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从事的运动正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丝毫没有任何私利可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强敌,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根源就在于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从而也得到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工农革命军的“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使尊重人民、爱护人民的思想上升到军队的法律法规层面,用严格的条例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与国民党压榨百姓的丑恶行径形成了巨大反差,因而深得民心。1928年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之后率领红军向南游击,队伍到达遂川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保护底层中、小商人的政策,广大人民群众由此对红军非常拥戴。过年之际,群众门前贴上了以下一副对联:“感朱毛恩德,工农昌盛;谢红军保护,生意兴隆。”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时期就告诫每一位共产党人,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他要求,与群众相关各种问题都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要让人民群众意识到党和红军是与之命运相系的,认为只有真心实意去关心关注群众最为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问题,群众才能从心底里接纳和拥护红军,才会无条件地支持革命。

   

革命文化既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进程的思想意识形态呈现,也是党和人民军队核心价值理念的结晶。“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价值理念,产生于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此后一直作为党所秉持的行为原则,贯穿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是革命文化的核心立场和价值根基,充分体现了革命文化的人民性和大众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制胜法宝仍须发扬。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艰苦奋斗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核心标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奋斗和斗争精神历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固有的文化品格。革命文化秉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奋斗和斗争精神始终照亮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前行之路。

   

中国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在落后的农村发生、发展与壮大的。面对强大的敌人,面对失败与挫折,面对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中国共产党没有退缩,而是依靠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渡过无数难关。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受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红军生活极其艰难。用毛泽东的话来形容“有时困难真是到了极度”,全军上下约五千人马,每人每天除粮食外只有五分钱的菜金。毛泽东、朱德两位领导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毛泽东“一盏油灯”的故事,朱德“一根扁担”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共产党人榜样的作用与力量。在延安时期,虽然党和红军建立了更为广阔的根据地,但在国民党军队的反复封锁和“围剿”过程中,根据地的经济工作极其困难,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形势恶劣,困难重重,根据地军民没有被敌人的“围剿”所吓倒、所困住,在党和苏区中央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展生产自救。正是由于党群和军民之间同舟共济、艰苦奋斗,党和红军顽强地克服了物质生活菲薄的艰难。

   

毛泽东对于艰苦奋斗的作用历来予以充分肯定,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正是凭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十年土地革命,创立了由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民主政权。此后又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最后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1949年3月,党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告诫全党,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两个务必”发展为“三个务必”,其中仍然不忘艰苦奋斗。

   

回顾重温党的发展史,党是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不断成长、发展和壮大的。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和作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伟业的开创和深化,无一不是艰苦奋斗的结果。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是党在长期的艰苦卓绝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


艰苦奋斗精神既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革命实践中锻造与淬炼出来的,体现出无与伦比的时代适应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形成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革命文化蕴涵的艰苦奋斗精神虽历经时空变幻并没有变色,仍然是新时代革命文化的核心标识,为时代发展所亟须,如此丰富且宝贵的核心文化资源要素需要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为新时代提供精神动力支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价值维度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是一定时代的产物。这一文化形态一经形成,在长期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凝聚力量、动员群众和活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深层精神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而文化结构的发展又具有历史继承性。由此决定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文化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与时俱进地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于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依旧能焕发出巨大的现实价值。

   

(一)为厚植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提供文化根基

   

1945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当时黄炎培囿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历史观,担心中国共产党也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期盼即将取得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能够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最终超越“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关于此问题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以上是中国共产党对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个著名历史难题的第一个答案。中国共产党经历百年沧桑之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以上论断,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时代特征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对于党将如何发展的清醒认识,也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出了新的方向。锻造一个强大的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思想建党,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建设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深深植根于党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于党的成长发展作用不小,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新时代条件下,革命文化既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精神和文化源泉,也是促进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强大并日益走向成熟的宝贵历史镜鉴。革命文化当中蕴藏的大公无私精神、实事求是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等品格,为建成真正的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供了最为深厚的精神和文化沃土。

   

(二)为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提供资源选择

   

文化是区分不同族群的核心标识,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深层精神力量。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同样被置于突出的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则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既是党根据世界发展大势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擘画,也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正确选择。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挖掘革命文化中的当代价值元素,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大有裨益。革命文化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文化生长点,为社会主文化强国提供厚实的文化根基。文化具有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具有一个文化基础,以此作为先进文化的生发点。这个生发点和基石不能到国外去找,只能在本土文化中去找,必须以本土文化为母体、为土壤、为基石。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路径。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可喜现象是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热潮的勃兴。尤其是在媚俗文化的包围下,充满崇高价值和正向能量的革命文化能够占据一席之地,这一情状值得关注。客观而言,只要根据时代发展,拓展革命文化的内涵和话语传播方式,过去在人民大众中耳熟能详的革命文化依旧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正义感、责任感、集体感以及奋斗的信心,成为主流文化与低俗文化相抗争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以上论断也说明了革命历史传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只有承载过去,才能开创未来。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其道理也是如此。

   

(三)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正确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上重要论断指出了党奋斗的阶段性目标和光明前景,指明了实现宏伟蓝图的基本路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党依据本国国情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新时代十年来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新推进和新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效日益凸显,国际影响力日益加深,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选择。


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新形态。革命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理念和人民大众的核心政治诉求,具有极其鲜明的政治性、民族性、科学性、先进性和时代性。革命文化既与党的伟大事业与历史使命休戚相关亦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紧密相连。革命文化在党领导开辟的现代化图景中得以不断传承发展,其话语表达方式也日益完善。现代化建设则在革命文化的思想激励和精神动力加持下沿正确的轨道与方向徐徐展开和推进。如此,文化现代化与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双向互动得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也得以协同推进。基于以上逻辑,新时代革命文化理应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软实力。基于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严峻危机和严苛环境,革命文化以其独特品质和价值元素,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能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接续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历史和实践表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革命文化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和价值基因,它以其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价值取向、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屈的奋斗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引着正确的方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不竭的驱动力量。

   

首先,革命文化从历史维度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在艰难曲折的革命实践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来的宝贵经验。从革命文化的重温与反思当中既可以总结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逻辑的必然性,同样也能推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必然。革命必须走自己的路,同理可证,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走自己的路,这已为历史实践所验证。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固守初心使命,才能抵达最初的目标愿景。

   

其次,革命文化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营养,能够滋养化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固然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但精神层面的丰裕也是必备条件。革命文化中的精粹体现为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对于中国精神的健康生长和培育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最后,革命文化可以激发中国力量。革命文化当中的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是极具人格魅力的先进榜样,革命榜样文化的持续存在,可以激发社会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贡献值。另外由于革命文化的大众性和正能量特征,尤其适用于社会力量的整合,可以为增强国家、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供极为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结 语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凝结形成的彰显党的政治价值理念、行为特征和精神气质的独特文化形态,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巨大历史作用的革命文化在新时代依然不可或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以及时代新人培育等方面的迫切需要反映了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的客观现实基础。在新时代语境下,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极为鲜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党的自我革命是革命文化的应有之义,以人民为中心是革命文化的基本价值向度,艰苦奋斗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核心标识。革命文化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在培植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都呈现出强大价值能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过程漫长、异常艰巨的历史使命和任务,革命文化在过往为这一历史使命的推进和实现发挥过巨大作用,在未来的时代征程中也不会淡出历史舞台。在经历时代内涵的嬗变之后,革命文化仍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绽放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之中。

    

〔责任编辑:徐淑云 苏媚媚〕

为适应微信阅读,略去注释

原文见于《东南学术》

2023年第3期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为进一步规范稿件采编流程,提高编辑部工作效率,东南学术杂志社和中国知网合作,正式启用线上采编系统,热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支持。《东南学术》唯一线上采编系统的网址为http://dnxsh.cbpt.cnki.net,作者可在网站的“作者投稿系统”中注册账号,进行网上投稿,跟踪稿件处理结果。即日起,原投稿邮箱不再接受投稿。    《东南学术》一向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范,从不以任何名义向作者收取费用,凡要求作者缴纳诸如审稿费、版面费的,均系假冒我刊的诈骗行为;任何非dnxsh.cbpt.cnki.net的所谓“官方投稿网站”,均系假冒网站。敬请广大读者与作者注意。    《东南学术》是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科学术理论刊物,是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期刊、全国重点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福建省十大名刊名社。多年来,《东南学术》平均影响因子进入全国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前列,发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国性重要文科学术文摘刊物上的转载率均居福建省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前列。


本微信公众号系《东南学术》杂志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东南学术》杂志,版权所有。



微信号 : dnxs0591

● 扫码关注我们 ●

《东南学术》2023年第3期目录

2023-05-19

东南学术杂志社公开招聘合同制工作人员公告

2023-05-12

世界读书日:《东南学术》免费赠阅活动

2023-04-23

《东南学术》2023年重要选题方向

2022-11-1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